抢抓抗湿晚播关键期 夯实小麦丰收基础
点击:8次
时间:2025-11-17
—— 洛阳市农林科学院科技服务队在行动
受前期连阴雨天气影响,今年我市麦播普遍比往年推迟1个月左右,进入11月中旬后,连续几天的晴天,给晚播小麦播种提供了宝贵的时间,我市正全面掀起小麦抢种热潮。2025年11月12-13日,我院小麦单产提升科技服务队在吴少辉研究员的带领下,到洛宁县、宜阳县开展现场抗湿抢播技术服务。
通过两天的田间考察,目前我市仍有不少田块在整地播种,大部分土壤墒情比较适宜,但是地势较低的坑洼田块,田间湿度大还不适宜整地。目前正是播种关键期,就如何实现抗湿晚播技术,助力小麦高质量播种,夯实明年粮食丰产丰收基础,科技服务队提出几点技术支撑意见:
一、如何整地?
在土壤墒情合适的情况下,机器能够作业的时候,先用旋耕机进行在播种之前进行两次深旋耕加镇压,第一次旋耕散墒1-2天后,再进行第二次旋耕镇压。
二、如何播种?
最好是种肥一体化播种,减少大型机械对土壤的碾压。播种机械最好是轮压式覆盖,不建议磙压式覆盖,播后尤其忌播后重压,以免造成土壤板结。
三、如何定播种深度?
由于目前播期较迟,温度普遍下降,但是底墒十足,建议深度2-3cm为宜,不宜过深。播种过深,出苗时间过长,且易出现弱苗。
四、如何定播种量?
11月20日之前,播量控制在每亩15-17.5公斤。播种量不宜过多,过多了也会形成弱苗,后期还容易倒伏,要把握好“密”度。
晚播不可怕,科技是关键。面对晚播挑战,要有备而战。重点做好“四补一促”。何谓“四补一促”?以中早熟品种为宜以“种”补晚,加大速效氮磷肥含量以“肥”补晚,适当加大播种量以“量”补晚,选择合适的播种方式以“播”补晚,做好田间管理以“促”补晚。做好播前、播种、播后协调与管理,明年高产仍有希望。
供稿:吴少辉、冯伟森

当前位置:
关于我们
通知公告
联系我们
首页
关于我们
联系我们